华夏航空兰州—吐鲁番—库尔勒航线成功首航
具体看好的行业板块,我之前写的《致投资者的一封信》里面几个看好的方向写的比较具体,首先我最看好的还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放全球角度来看,互联网是最具爆发力的。
这都值得我们需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认真反思。此次报告中的数据是由财政部向FSB的脆弱性评估委员会提交的,主要口径是社会融资总量等。
而中国的情况则是银行扮演主角,监管套利多于金融创新,非银机构甚至普通企业都陷入渗透和追逐金融业务的热情之中。近期的财税改革可能是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开端。另一方面,一些更新兴的影子银行的活动,例如基金公司子公司和券商资管子公司的通道业务和相关活动仍然增长迅速。此外,隐性担保扭曲了利率的风险定价,推高了其他部门的融资成本,对健康的实体经济部门造成了负面影响。沈建光:FSB的统计口径是全球统一的,范围比社科院、银监会的统计口径要小。
沈建光:中国影子银行总量世界第三并不奇怪,因为中国GDP已经是世界第二,中国银行资产也是全球第一。而社科院的定义是以优选法来定义影子银行的。中国的恢复与处置计划需要银监会、央行、财政部共同谋划制定。
流动性转换是指资金是零散收集的,但是大家可能同时来兑现,银行就会面临很大的流动性压力,这就需要有流动性标准的要求。进入专题: 影子银行 风险 监管 。被市场称为影子银行基本法的国务院107号文出炉已有近一年时间,加之宏观环境改变,今年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和风险已与2013年有很大不同。由于具体的数据看不到,很难评估是否能够全面的涵盖中国影子银行的全体。
所以,我们要找到一个监管规则,能够最大程度地防止监管套利。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原有的影子银行的漏洞至今也没有完全被堵上。
二是做好影子银行风险的管理,加强吸收资本和拨备损失能力、流动性的管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经济下滑但是利率还在走高的原因。FSB的定义是建立在排除法上的定义。另一方面,在2009年以后,我国因为采取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在政府信用的支持下,基础设施建设、过剩产能领域和房地产领域出现了大规模的融资行为。
其他国家金融市场化已经很多年了,而我们这几年才迈出实质性改革的步伐。比如销售理财产品,投资者会考察销售者(商业银行)的信用,其中就存在信用转换。信托、理财等业务,如果能够很好地进行监管,将会是中国金融行业一个新的增长点,就像美国过去不存在的货币市场基金,因为利率市场而产生,后来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在政府信用担保退出之后,一方面要推动相关金融机构的转型、对投资者实施教育,建立起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能够有效评估风险、正确的实施信息披露和解读,以及对金融产品定价的能力。
沈建光:中国和全球不同,危机前,中国几乎没有影子银行,这两年比重才大幅度上升,而欧美国家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影子银行其实是导致2007年危机的重要原因。二是中国经济金融在迅速转型之中,尤其是利率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提速,刺激了影子银行的发展,三是一行三会式的金融监管格局,使得金融监管既有冗余也有缺失,给监管套利留下了持续膨胀的空间,四是银行体系的推手,中国影子银行系统大致是银行的影子而已。
其次,只要金融活动存在信用转换,存在显性或隐性的收益承诺,就一定要有吸收损失的能力和风险分担机制。钟伟:最为紧迫的是反思目前的监管框架,目前金融机构多牌照多领域混业经营日益流行,业务也在本外币、境内外一体化进程中,业务出表化绕监管争收益日益明显。
按照FSB的定义,中国影子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三部分:民间融资、理财产品,以及部分银行存款通过同业业务、表外业务实现信贷投放。钟伟:英美都在金融国际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纽约等拥有美元的独特地位,伦敦则是历史悠久的,并且得益于离岸美元及欧元,英美在次贷危机之后,到目前都呈现较好的经济金融复苏态势,在全球影子银行系统中占据前列不足为奇。另外也需要监管部门及时跟踪金融创新的进展,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监管框架,确保金融创新不会带来新的监管套利,维护好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永远不要只想改变机构,机构变化永远不如市场变得快,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监管框架,关键是对风险的认识和信息的沟通,监管机构的形式变化都是次要的。除此之外,无论是理财产品、信托还是类信托市场都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刚性兑付的潜规则,对政府信用的套利使得影子银行系统的投资者可以冒较小的风险而获得较高的收益,这也推动了影子银行在供给端的迅速扩张。这和经济增长放缓和货币政策相对克制是一致的。
我们国家的资本市场发育还很不够,影子银行部门占GDP的比重更小一些,却存在更大的监管套利。警惕影子银行风险 《21世纪》:FSB报告显示,全球影子银行规模已超75万亿美元,所占GDP比重已经接近2007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前的高点。
《21世纪》:FSB报告显示,中国狭义的影子银行规模位居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英国。中国成为主要经济体中影子银行规模膨胀最厉害的国家,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范文仲:中国影子银行增速很快的原因是中国银行业处于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正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融资渠道多元化,存款已不再是一个主要的融资渠道,且银行收入方式也在多元化,理财、信托、融资、私募等非信贷传统业务快速上升。
首先,影子银行作为信贷中介,不论是市场还是机构,只要它是从社会公众、市场或互联网吸收资金,就需要有准入审查。如何解读FSB报告对于全球及中国影子银行的评估?107号文对于规范中国影子银行产生了什么效果?如何看待以及防控中国影子银行当前面临的风险?为探究以上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了CF40成员、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际部主任范文仲、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以及CF40特邀成员、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是为21世纪北京圆桌第429期,以飨读者。
这次危机后,我们发现在银行体系之外的金融机构,和银行间关联性很强,为了防止出现监管真空,就必须对影子银行体系进行严格的管理。第四,对这些类型的机构,都要做好投资者保护,要让合适的人购买合适的产品。客观评估中国影子银行 《21世纪》:FSB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影子银行资产达到近3万亿美元。就需求而言,一方面,由于中国长期处于金融压抑的状态,中小企业、农村金融、新兴产业等领域融资需求得不到传统金融机构的满足,为影子银行的成长提供了土壤。
这并不是让所有产品都不能破产,而是要对投资者进行风险偏好分类,对金融产品要进行风险类型的分类,做好风险偏好匹配工作。金融创新的速度常常快于监管进步的速度。
未来监管方向及风险化解之策 《21世纪》:国办107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发出已有近一年时间,对于规范影子银行有何效果? 范文仲:国务院下发的107号文及后续制定的一系列关于加强信托和理财业务规范的条例,有效地减少了中国影子银行所蕴藏的风险,直接效果就是影子银行增速的下降。需要我们以银行为主角对此形成风险处置预案。
可见107号文所起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第三,如果存在期限错配或流动性转换功能,就要有流动性要求。
三是做好影子银行与银行体系的风险隔离。在文件发布的前后,相关其它监管部门也都出台了一些其他的文件,这些规章与这份监管规则一起构成了对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框架。比如银行同业业务,很多同业业务是通过信托公司、证券资产公司、基金子公司实现贷款投放,会产生重复计算。如果出现了信用转换,机构就要参与分担损失,就要计提资本拨备。
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影子银行的规模可能达到27万亿元人民币(约合4.39万亿美元)。在2011年以后,监管当局意识到这样监管套利的存在,对于传统金融机构向这些部门融资实施了种种限制,但是财税改革没有实质进展,政府隐形担保始终存在的情况下,影子银行也就自然成为了这类融资的融资渠道。
未来,银监会不一定只针对银行业进行监督管理,可能作为信用中介的监管机构更加合适,因为金融创新就很难界定什么是银行,不应通过机构来监管,而是对业务进行监管。所以,现在除了保护存款人外,还要研究金融功能,有序地延续其金融功能。
另外,监管机构之间需要做好信息交流,这样的机制就没问题。但是,这并不代表整个影子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已经全面下降。
#相关推荐
-
评论列表 (0条)